「Smart Beta」投資方法是一種分類股票的方法,但面向可以好幾 種,以符合不同投資人需求。例如價值分類法,是指營運良好但股價 被低估的公司;高股息分類法,代表股息率高的公司,它們的共通點 就是找出股票上漲的「原因」。Smart Beta讓投資人拿回投資主導權 ,讓自己的資產配置長期具有潛在上漲空間,並擁有資產增益與資產 保護的雙重功能。
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
Smart Beta投資策略更勝被動式追蹤投資,混合「主動+被動」二 者優勢,透過科學化方式選出優質公司,搭配被動式投資管理方式, 將能排除「雖符合篩選條件,但基本面有問題的公司」,其管理費用 將比傳統主動型財富管理便宜。
不同「選股因子」對不同人而言最重要,都有不同的優先順序,即 便是同一個人,都會隨著客觀環境、主觀意識而改變,迎接新的世代 進入股市,如何把「適合不同投資年齡層所需」的商品找出來,藉由 Smart Beta策略,將是2017年市場重要趨勢。
晨星台灣區負責人曾淑雲:
「策略因子」衍生商品自2014年來,因為「新資金流入、新種產品 發行、主動式投資轉入被動式市場」三大原因,使其在亞洲日益蓬勃 發展,然目前亞洲在此領域的市占僅3.5%,仍低於美國單一國家在 全球市占就逾20%。
「股息」是目前多重因子中最受歡迎的,探究亞洲「因子投資策略 」市場,排名第一的就是日本市場,受惠日本央行大筆寬鬆資金注入 ,並鎖定被動式產品,其市場規模高達72億元,其次是澳洲的13億元 ,南韓8.8億元,雖然台灣僅2.9億元,但靠的僅有1檔元大高股息ET F,從2007年成立至今,相對南韓市場多達47檔,顯示其多樣性豐富 ,但每一檔的規模都不大,因此看得出來「股息因子投資策略」在台 灣相當具有發展潛力。
易方達資產管理(香港)公司執行董事暨亞太區業務負責人田育彬 :
中國股市波動大,市場資金仍偏好個股投資,使得「指數化投資的 推廣」仍受阻力,截至目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僅有2006年發行至今的 「上証紅利50」,整體市場規模仍然很小,類似10多年前的台灣資本 市場,即便是專業機構投資人,仍偏好主動式操作基金管理。
不過,很重要的是受惠「滬港通、深港通」,將使香港市場ETF大 翻身的時代來臨,因為中國境內投資機構資金,將持續透過香港交易 所,間接布局海外市場,而目前已送件申請,預期今年第4季ETF就能 納入滬港通、深港通交易範圍,屆時在香港掛牌的美國、台灣標的E TF都能大放異彩。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岳夢蘭:
「買股票為什麼會賺錢,就是因為裡面要承擔風險」,透過Smart Beta因子投資,就是投資人自己選擇曝險在某些特定「風險因子」 之下,把資產打開「檢視」選擇你所要,例如去超市買「紅蘿蔔」, 其實選擇的是「維他命B」,這是過往傳統量化投資所沒有做到的。
不過,既然有曝險,在某一段時間裡報酬就不會好,一定要用「長 時間」換來的報酬才會好。日本退休基金把傳統資產布局比重降低, 以Smart Beta取而代之,是因為希望以「低成本」實現「低波動、高 報酬」,然而更重要就是必須拉長時間。<摘錄工商>
arrow
arrow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