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與軟體產業近期陸續傳出好消息,包括如Appier沛星科技 、91App進入資本市場,成功IPO,為過去沉寂多時的台灣網路、新創 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網家董事長詹宏志認為,事實上,回顧過去十年,台灣不管是國家 或是企業,「對數位經濟、網路產業的理解跟投資,都還是太少了」 。他認為,不管是在政策上或是投資上,政府應該要多做「點火的工 作」,多花一點力氣去理解網路產業,才能帶動整體產業向上發展。
  詹宏志說,1999年經濟部推動資訊業電子化的A計畫、B計畫中,在 當時的規劃中,政府認為台灣市場太小,沒有做電商的需要,所以推 動電商時都以B2B為設計,與消費者沒有關係。「這樣的判斷導致台 灣電商發展的前20年,政府在當中通通沒有角色」,而國發基金開始 關注電商,也是在TiEA(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成立之 後,那時台灣電商已經發展15年了。
  「台灣原來的old money已經投資了其他產業,對電商也沒有再多 的投入。同時,擁有大量資源的資通訊產業也缺席,國家對網路產業 的投資,亦沒有整體戰略上的規劃」,詹宏志總結,「從90年代到現 在,台灣企業、政府對網路的投資,都太少了」。
  這兩年因為疫情衝擊,傳統實體零售業受打擊,讓產業開始有更強 的動機加強對網路、電商產業的投資。詹宏志說,儘管這些人不是網 路或電商背景出身,只要有人願意投入,任何可以促成投資的東西, 都是好事。
  7月下旬,台股戰略新板、創新板正式上路,外界將之視為活絡新 創與市場資金的一大動能。不過,詹宏志認為,光是一個交易的板塊 是不夠的。他表示,市場投資之所以會熱絡,一是有出場機會,二是 要有實際利益以及成功例子出現。他舉例,「網家2005年掛牌,之後 刺激台灣許多網路公司創業,也吸引新的投資人進來,台灣的創投更 願意投資。」
  而所謂「出場的故事」,詹宏志認為,除了上市上櫃以外,併購、 交易都是活絡市場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是交易板塊的問題,現在的 主板、櫃買市場都在,稍微修改一下上市櫃條件就行了。所以,要根 本活絡資金,不是只有新增交易市場就能解決。」
  詹宏志建議,台灣的公司法如何去放寬限制,對於活絡新創以及資 金都是很重要的。他說,過去企業的經營團隊要擁有選擇權、技術股 ,執行較困難,很多新創因此不得不成立境外公司。因此,法規如何 讓資本形成、股權設計上可以更靈活,對新創來說相當重要。
  若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如何鼓勵資源較多的產業,將手上的資金投 入到數位經濟相關的產業,且能獲得稅務上的激勵,也能吸引各種資 源移動。
  詹宏志說,「這些事情,將比多設立一個上市的板塊,還來得更重 要。」
  詹宏志說,台灣過去十多年來,政府對於數位經濟、網路產業的理 解太少,建議政府應該多做「點火的工作」,更應該多花一點力氣去 理解產業生態。他舉例,去年三倍券直接將所有的電商一竿子打翻, 全數排除在外,就可以知道「說這話的人,完全不了解電商」,且忽 略了每一種電商類型不盡相同,還有非常多的電商在疫情之下根本不 是受惠者,反而是受害者。摘錄工商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